当前位置:首页 > 地方文化
静宁寺
发布者:  来源:  发布时间:2010/12/23

 

川南古刹静宁寺


寺庙简介:古建筑群静宁寺位于威远县向义镇静宁村,它北距威远县县城17公里,南距自贡市13公里。总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,2007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寺庙大门:静宁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名为“高庙子”,清光绪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,历时近三十年建成。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供奉儒、释、道三教神像,它是集三教文化于一身。是当时川南著名的庙宇。名动四方。寺庙大门上方题“静宁寺”三字,字体斗大,清丽俊秀,两侧书有一联:“唯静乃宁特起自新之路;以慈为善大开普渡之门”。


慈善堂:从大门进入静宁寺创建人朱郑氏以“慈善消劫经”为蓝本,修建的慈善堂。慈堂面阔七间31.3米,进深三间5.7米,悬山顶,穿逗式梁架。当时在此组织成立“慈善会”最后发展成“四川慈善联合总会”一统全川慈善机构,影响全川乃至邻近省市。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德先生曾从山东赴静宁寺主持慈善活动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此处又成为东北中山中学校址,后设为东北中山中学纪念馆,近年东北中山中学校友还在此召开集会。抗日战争时期,东北中山中学开展办墙报、对外演出话剧、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,给偏僻的威远,吹进民主进步新风,为威远抗日战争史留下光辉一页。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,迁址到静宁寺,在此宣传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,培养了大批抗日革命志士和建国人才,当时的东北中山中学校址犹存。建筑群以庄园为总体布局, 采用砖木结构,局部体现各自的宗教特点和用途,同时积极采用西洋的各种装饰建筑艺术,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。建筑群到处分布各种精美的浮雕图案和牌匾文字装饰。它集中体现了当时宗教特点和园林、民居建筑工艺以及建筑风格特色。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儒林院、王母殿、八德池、观音阁、玉皇殿、慈善堂、字库塔等景点。


寺庙山顶上:这样大规模的以宗教为目的集成三教的特点的建筑群,在我省也很少见。静宁寺建筑群,其建筑格局保存完好。山门、围墙、慈善堂、字库塔、儒林院、观音阁、八德池、五福桥、东北中山中学校址等大部分建筑除部分木制构件朽坏外,基本保持完好。少部分石制、石灰浮雕图案风化。静宁寺建筑群属于二十世纪初的优秀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的范围。总体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,与倚山建筑、高低起伏,寺内楼台亭阁、画栋雕梁,小庭大院,星罗棋布。寺内考仙院、三圣殿、孔子庙已毁,现存观音殿、玉皇楼、王母殿、慈善堂、儒林院、八德池、五福桥、字库塔,坐东北向西南,砖木结构。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是:一是以静宁寺建筑群正门进入经慈善堂,到大雄宝殿和王母殿、观音阁等部分,这部分主要以佛教为内容的建筑,面积占建筑群面积一半。二是以八德池、五福桥到考仙院玉皇殿部分,这部分主要以道教为内容的建筑。三是以儒林院为主建筑,加上周边配套建筑部分。这部分主要以儒教为内容。


观音殿:面阔五间15.62米进深两间6.45米,通高9.2米,素面台基高2.3米,弧形如意踏道六级,悬山顶,穿逗式梁架。静宁寺内碑文、石刻、对联遍布各个院落,据不完全统计兴盛时期寺内碑文、石刻、对联多达百余幅,观音殿石栏上现存八幅保存完好的石刻,这八幅石刻以多种形式的书写手段,丰富的内容展现出三教教义思想:“天地与参谁是,身心结一不谈”、“重霄之上岂必有为”、“人闲地静云白峰青 ”,“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风云变态中”,“借问路傍名利客,何如此处无长天”、“又得浮生半日闲 ”、“半窗开夜雨,四壁特僧众”、“能救千般苦难 ,常存一片慈悲”。


五福桥、八德池:从寺庙中间的山门来到五福桥、八德池,此处建筑保存完好,桥还能正常行走,八德池中仍然水清见底,桥身及池壁上刻的“五福桥”、“八德池”字迹清晰,雕刻的 蝙蝠、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,据说五福是据道家“五福”来命名修建,五福指“寿、富、康宁、修好德、考终命”,传说人们从这桥上走过就能得到这五福。而“八德池”又是依据佛家“澄净、清冷、甘美、轻软、润泽、安和、除饥渴、长寿”来命名,将道家“五福”与佛教的“八德”表现在一处建筑,这说明在静宁寺中三教又是相互融合的。


考仙院旧址:经过五福桥来到考仙院旧址,现此处屹立着一对高大雄威的石狮,显示着旧时庙宇的威严宏大。寺内现共存石狮三对。拾阶而上来到玉皇殿,殿大门两侧的两幅对联,再一次证明静宁寺三教合一。大门里副对联:“万教统归宗,静宁特阐奇缘会;三尊开普渡,三佛来撑大愿船”。外副对联:“骏德昭垂,千秋共仰;龙华大庆,三教同归。”

阔九间39.85米,进深七间33.8米,为两层砖木结构。院内原建有十圣亭(伏羲、文玉、周公、孔圣、颜子、吕祖、观音、唐三复……等)当时有铁质(镀)银牌可查。院外角落处,青砖字库塔保存完好,据近年访问到的创始人朱郑氏的弟子102岁的万幺婆介绍当年这里主要是僧人聚集开会和住宿的地点。院内供有孔子像。老人回忆三教成员为一整体有交流、共同居住。整个院子由四个小四合院组成,中间有隔墙,即独立又四通八达。现有的两口水井,用于生活用水,一口为日形,一口为月形,人们习惯称之为日月井,是否取意于八卦图形中日月形状,这还有待考证。抗日战斗时期这里成了东北中学的校址,冯玉祥曾来此宣传抗日鼓动了一大批学生,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去,如我省军旅女诗人杨星火等。国民党教育部的陈立夫也曾亲自到静宁寺视察,对学校的环境和教学都很满意。


儒林院:

静宁寺原状:静宁寺内大大小小四合院多达二十多处,关起门来既可自成一统,打开门又可四通八达连成一片。还有许多院落有待考证,据史料记载和东北中山中学校友回忆,寺庙原有龙华亭等四处亭子,水井多处,寺院大门前还有口水塘是静宁寺的放生池,每个四合院内均有水池,既满足生活取水方便又能在遇火灾用于消防灭火,很好的保护古建筑。每个院落相连接处,修有很高的山墙、便于防火。山墙上贴花内容相当丰富,起到的很好的修饰作用。静宁寺建筑群不但展现了一定时期的民间传统的宗教建筑建设规划,还将一定时期的艺术特色、人文精神融入建筑而使其得以延续。静宁寺建筑群的保存为我们研究清代宗教建筑设计、建筑工艺宗教文化状况、艺术水准等提供了可读、可视、可触的物化史料。


静宁寺建筑群价值:是川南甚至西南少见的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,极为特殊,实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,建筑艺术、宗教文化、爱国之以教育、文化旅游等价值极为突出。


静宁寺大规模扩建从1898年开始到1930年完工。在历时三十多年建成,此过程伴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期,外来的各种文化和技术交汇,建筑者在传统民居和寺庙建筑风格的基础上,大胆引入西洋建筑风格,产生中西风格结合的独有特色。使整个建筑既有中国明清民居、寺庙建筑结构特色,又有兼具西方建筑风格。整个寺庙楼台亭阁密布、殿宇连绵、其建筑规模宏大,气势恢弘,布局精巧,殿、院、祠、堂、阁、塔、亭、台、楼、桥、池井、装饰、石刻等一应俱全,种类齐全,建筑群整体上以园林布局,民间四合院为主,依据地势而建成各类建筑。儒释道三部分,各自体现各自宗教建筑的特点,又相辅相成、和谐统一。虽经百年的侵蚀,静宁寺建筑群整体布局保持完整,其特色建筑如慈善堂、字库塔、观音阁、考仙院、儒林院内走廊等。代表建筑有儒林院外结构、慈善堂窗、观音阁的山墙贴花等。整个建筑内分布各类浮雕装饰图案和部分壁画,图案精美,注重环境园林装饰性。所以整个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。


静宁寺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,其宗教文化积淀沉厚,鼎盛时期其影响远达广东、湖南、贵州、山东、东北等十多个省市及海外等一些国家和地区。同时,静宁寺内的慈善堂还是当时“四川慈善联合总会”所在地,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德成先生曾从山东赴静宁寺主持慈善活动。静宁寺内“四川慈善联合总会”一统全川慈善机构,其声誉之高、影响之大,冠绝川南。整个建筑内各类槛联、字画、浮雕等艺术结合紧密,文化气氛浓厚。静宁寺内出土的道教经书,主体宣扬为善为孝、戒恶、勤劳等思想,反映了当时的民俗、宗教思想,也为研究当时的宗教活动、民俗风情等提供了依据。


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东北中学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于1939年迁址静宁寺八年之久,在静宁寺宣传爱国思想、先进的科学技术,为静宁寺赋予了丰富的爱国革命内涵。两校迁入后,度过了相对最稳定的八年,这一时期成为两校最出成果、最出人才的时期。八年期间共培养了3000多名学子。在抗日战争的最艰苦时期,三千学子坚持学业,勤奋学习。其中有不少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精英,成为抗日解放和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。如: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东、著名诗人杨星火、著名数学教授丁尔升、中科院院士赵鹏大、参加设计和制造我国第一批飞机、第一艘导弹潜水艇、第一台拖拉机的教授(高级工程师)方同德、廖湘思、何保献、苟池中,原北京大学校长陆平、导弹之父王明久等。两校校友遍及世界影响深远。其教学宗旨和进步思想犹存,是理想的爱国教育题材。


静宁寺地处威远与自贡交界,环境优美、无工业等污染源、民风朴素、交通十分便捷,静宁寺建筑群的建筑艺术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爱国纪念价值的特色,一直都是吸引游人的优秀条件。近年来在县委、县政府、向义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,利用静宁寺这一旅游资源,扩大经营规模和项目,与之配套的公路、周边观光农业、饮食等各类设施逐步完善,现在静宁寺周边是威远和自贡市的蔬菜水果的重点供应基地之一。是文化、旅游、宗教开发的优良地域。其旅游价值日趋凸显。

 

分享到:

 


       友情链接       中国国家图书馆      四川省图书馆      内江市图书馆      隆昌市图书馆      资中县图书馆      威远县人民政府